总结研讨︱佛教建筑:跨文化视野下中国与亚洲的寺院发展
主讲人
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,中国建筑与城市中心主任,李景勋建筑设计明德基金教授席;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;《香港建筑师学报》(HKIA)编辑总监。
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硕士,台湾大学土木系硕士及地质系学士;香港建筑师学会院士会员,香港都市设计学会及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;曾担任2012—2016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,201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,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/建筑双城双年展首席策展人;历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弗里曼讲座教授,麻省理工学院、加拿大蒙特利大学、台湾交通大学客座教授,以及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。
建筑设计专长涵盖校园建筑、小区建筑及城乡空间改造,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包括中国传媒建筑奖、中国WA设计奖、GOOD DESIGN日本好设计奖、GBC绿建筑学会奖、远东建筑奖、AIA美国建筑师学会奖、HKIA香港建筑师学会奖、HIKIUD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奖等。
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与中国城市形态,作品与文章发表于《建筑学报》(AJ)、《时代建筑》(T+A)、《世界建筑》(WA)、《台湾建筑》(TA)、Domus、Mark、Stradt Bauwelt、Dialogue、《城市 环境 设计》(UED)、a+u等期刊,牛津大学出版社的《思考再织城市》(合著)、《围的再生: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》(合著),以及《城市 环境 设计》2011和《台湾建筑》2010作品专辑《王维仁的都市合院主义》,《世界建筑导报》2014和《台湾建筑》2018的王维仁校园设计作品专辑。
博士,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建筑学院副教授,亚洲古代建筑史学者,专治中古佛教建筑,解读结构空间与仪式精神之间的互动,围绕佛教建筑与艺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,如《中古佛教建筑演变:梁武帝的无遮法会与廊院的产生》《再思皇龙寺:南北朝佛教建筑仪式变革的新罗之鉴》《边界的圣化:隋唐佛寺回廊的仪式、像设、与空间营造》《优填王旃檀瑞像的入华及其早期流布再考》。
(按音序排列)
建筑历史学者,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专业工学博士、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、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。著有专著Woven Arch Bridge: Histories of Constructional Thoughts(Routledge,2021)、《编木拱桥:技术与社会史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21)。译著《中原佛寺图考》(文物出版社,2025)。现执教于昆明理工大学。
荷兰注册建筑师,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(荣誉毕业)、深圳大学建筑学硕士,土木石建筑的主持建筑师之一,同时在深圳和西安两地开展建筑实践。建成作品包括秦岭插头崖游客中心、秦岭金凤书院、榆林古城工贸院改造(榆林古城更新计划)、深圳红岭中学石厦校区(“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”第一季)和深圳阳光小学(南山“百校焕新”行动第二季)。
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,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客座研究生导师。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,研究领域包括亚洲传统建筑、中国园林景观,以及明清宫廷艺术。曾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机构从事研究及策展。
建筑史学者,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建筑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,清华大学工学博士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、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,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,耶鲁大学访问学者,长期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和聚落遗产保护工作。发表论文10余篇,专著2部,科研项目曾获美国ARIAH东亚学者奖,设计项目曾获黑龙江省城乡规划一等奖,教学曾获全国建筑史教学观摩一等奖。
20:00—20:05
开场
赵磊(有方创始合伙人)
20:05—21:05
主讲人总结
王维仁、徐翥
21:05—21:55
研讨对谈(主持:王维仁、徐翥)
刘妍、杨期力、杨煦、张力智
21:55—22:00
结语
赵磊
(29分钟前)
(8小时前)
(10小时前)
(12小时前)
(12小时前)
(13小时前)